以下是北京拆迁补偿的一些新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025 年总体思路与重点聚焦
新动向:2025 年北京市拆迁政策延续 “城市更新与民生保障并重” 的总体思路,强调分类施策、区域协同,重点聚焦首都功能优化、老旧小区改造及重点区域开发。
影响:这意味着拆迁工作会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对于涉及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的居民,可能需要配合相关规划调整,同时也有望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环境;老旧小区居民则有机会改善居住条件,如通过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加装电梯等项目,提升房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核心区平房(院落)改造
新动向:继续实施申请式退租与保护性修缮,计划 2025 年完成核心区平房退租 1 万户、修缮 6000 户。
影响:核心区平房居民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选择申请式退租,可获得货币补偿,并且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能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房;而选择留下的居民,其居住的平房院落将得到保护性修缮,居住环境会得到改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传统四合院和老城肌理。
补偿机制与操作规范
新动向:货币补偿为主导,丰台、海淀等多区域明确以货币补偿为主,补偿标准结合市场评估价与区域规划价值;提供专项补贴,针对装修、电梯加装等需求,有专项补贴,如海淀区电梯加装补贴可达十余万元;强化权益保障,要求征地补偿方案在政府门户网站及实地同步公示,确保程序透明,居民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禁止突击建设,公告发布后新增抢建、抢栽等行为不予补偿。
影响:以货币补偿为主给予居民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安置方式。专项补贴则减轻了居民在装修、加装电梯等方面的经济负担。权益保障的强化使居民在拆迁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更好的保障,增强了拆迁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而禁止突击建设的规定,能有效遏制一些居民为获取更多补偿而进行的违规建设行为,维护拆迁工作的公平性和正常秩序。
非住宅房屋征收补偿新规
新动向:明确非住宅房屋用途与本市基准地价土地用途相对应;对于已经登记的非住宅房屋,改变原用途后业主如未补缴土地出让金,原则上依法按原用途评估,工业类用途有特别补助;土地重置成本评估选用可比实例时,扩大了选择范围;具备存量非住宅房屋和安置房产权调换条件的行政区,可结合被征收人诉求制定产权调换方案,对符合相关要求的优先同用途房屋产权调换,不符合的优先货币补偿,也可协商给予不同用途的其他存量非住宅房屋或存量安置房进行产权调换,安置房价格有优惠。
影响:对于非住宅房屋业主来说,用途认定和评估方式的明确,使补偿更加规范和合理。改变用途但未补缴土地出让金的房屋按原用途评估,避免了一些不合理的补偿诉求。可比实例选择范围的扩大,能更准确地评估土地重置成本。产权调换方案的多样化,为业主提供了更多选择,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补偿方式。